欢迎光临4834推广网站推广软文发布!

203801

主题

203803

软文

107

积分

用户组:超级会员

管理员

积分
107
私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14分)【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

 
楼主
0 |
发表于 2024-04-25 03:45:58
| |
| 所属栏目:学习方法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14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节选自《公羊传》)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

②期:约定时日。

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

④济:过河。

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

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

⑴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⑵然后襄公鼓之 鼓: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⑵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译文:

小题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3分)

答:

小题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答:

最佳答案:

小题1:(1)战胜(攻破)(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

小题1:C

小题1:(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小题1:示例一:鲁庄公“不鄙”。(1分)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1分)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小题1: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

(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算对)

答案解析:

小题1:(1)战胜(攻破)(2)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

小题1:ABD三项均为介出处所,可译为“在”;C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的能力,主要注意以下几个地方:鼓:击鼓,再:第二次,本句话还是一个省略句,省去了“鼓”,应该为“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本题重要词语有:迨:等到,毕:全部,济:渡过。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小题1: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自己观点的论证能力,还有从文本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示例一:鲁庄公“不鄙”。(1分)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1分)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小题1:甲段文字是大家熟悉的《曹刿论战》的片段,这段文字主要展现了两个人物形象:鲁庄公和曹刿,曹刿深谋远虑,鲁庄公虽然目光短浅,但是却从善如流,最终君臣合力,拿下战役。而乙段文字中的宋襄公却优柔寡断,不停任何意见,致使己方一再错失战机,最终落败,文段中的两个“不可”形象的写出宋襄公的特点。

考点核心: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标签导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