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5—10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题目内容: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5—10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骥①不称②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③,然非精洁宁则饿死不受,介胄④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⑤,犹可二百里;褫⑥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⑦而不苟取,力裕⑧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岳飞《论马》)【注释】①骥(jì):良马。 ②称:衡量。 ③斛(hú):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 ④介胄:披上战甲。 ⑤酉:酉时,指傍晚。 ⑥褫(chǐ):解除,解下。⑦受大:指饮食量大。⑧力裕:力量充沛。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故常奇之( ) ⑵比行百余里( ) ⑶安求其能千里也( )⑷一食或尽粟一石( ) 6.下面各组中加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以千里称也。 ②骥不称其力。 B、①其真无马邪? ②称其德也。 C、①执策而临之。 ②介胄而驰。 D、①虽有千里之能。 ②故常奇之。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译文: ⑵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译文: 8.⑴在甲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⑵在甲乙两文中,都提到了好马在日常生活中异于常马的一个共同特点,根据这个特点请把原文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共同道理? 10.伯乐与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举历史或当今社会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最佳答案:5.⑴对……感到好奇 ⑵等到 ⑶怎么 ⑷有时 6.C 7.⑴想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做不到)。 ⑵(给它)披上战甲奔驰起来,它开始好像跑得不很快。 8.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⑵共同特点:食量大。 甲文句子:一食或尽粟一石。 乙文句子: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 9.要善于考察人才,发现人才,选拔人才。 10.示例1:我认为伯乐更重要。社会上的人才很多,但一开始却总是不为人所知。如果没有“伯乐”去考察发现他们,他们又如何有机会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比如周文王从渭水河边发现任用了姜子牙,从而帮助自己兴周灭纣。示例2: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是会发光”,如果没有人才,空有伯乐也没用。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千里马”,在各个方面发挥自己的才能,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比如“毛遂自荐”,一开始并没有人发现他的才能,但真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实力,也有真有那些本事,才让他一举成名。 考点核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