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甲】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题目内容:文言文阅读 【甲】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侮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六则》节选)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粗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宋镰《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色愈恭,礼愈至每至晴初霜旦(郦道元《三峡》) B.同舍生皆被绮绣唯见布被覆尸(范晔《强项令》) C.何有于我哉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D.择其善者而从之日出而林霏开(欧阳修《醉翁亭记》) 2.下面加粗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腾人持汤沃灌 B.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列论战》)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谈论学习方法及个人修养。 B.乙文中“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体现了作者从师求学之艰苦 C.甲乙两文都谈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乙文还将自己读书的艰苦和太学生读书的优越进行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D.甲乙两文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学习的执着追求。 4.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甲乙两文古人对学习的态度中你获得怎样的启示?你又是怎样对待学习的?请联系实际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1.D 2.D 3.CD 4.(1)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2)抄完后,急跑着给人家送去,一点也不敢超过约定的(还书)时间 5.学习是要靠自己主动并且努力才能获得收获。有条件要努力学习,没有条件(如没有书读)也要创造条件让自己获得知识。(意对即可) 考点核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