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题目内容: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周公旦白屋之士,所下者七十人,而天下之士皆至;晏子所与同衣食者百人,而天下之士亦至;仲尼修道行,理文章,而天下之士亦至矣。伯牙子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①,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②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③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④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注释】①太山:指泰山。 ②少选:一会儿。 ③汤汤(shāngshāng):形容大水急流的样子。 ④奚由:即“由何”,从何。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字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才美不外见() (3)方鼓而志在太山() (4)伯牙破琴绝弦() 2.下面句中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其真无马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虽有千里之能 钟子期听之 C.而伯乐不常有 而天下之士皆至 D.策之不以其道 而无以接之 3.翻译下面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表达的主旨是什么?(用原文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都谈到什么话题?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1.(1)有时 (2)同“现”,显露 (3)正好,刚好 (4)断 2.C 3.(1)想要和一般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不只是弹琴像这样,贤能的人也是这样。 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人才(或:知音) 【甲】文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与无奈; 【乙】文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礼贤下士、正确识别、选拔和任用人才。 6.示例:领导者要善于发现人才,尊重人才,用好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促进我们社会的和谐稳定。(意对即可) 考点核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