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题目内容:文言文阅读。(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乙)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①,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②,以长尺寸③。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调度:花费。 ②治生:’谋生计。 ③尺寸:原指东西的长短,用以比喻钱物的多少。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臣本布衣()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亮自表后主日() (4)悉仰于官()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4.完成下面的问题。 (1)甲文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一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乙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和我们学过的《出师表》都洋溢着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1.(1)平民百姓 (2)低微鄙陋 (3)给皇帝上奏章 (4)全,都 2.(1)皇帝三次到草庐中来看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 (2)成都有桑树八百株,有不很肥沃的田地十五顷,儿子兄弟的吃穿,都自有盈余。 3.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4.(1)三顾茅庐或:临危受命 (2)清正廉洁。 (3)忠贞为国。 考点核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