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4834推广网站推广软文发布!

203801

主题

203803

软文

107

积分

用户组:超级会员

管理员

积分
107
私信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

 
楼主
0 |
发表于 2024-04-25 00:31:25
| |
| 所属栏目:学习方法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下列各项中,对下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语录体,记述的大都是三言两语,而上述选段不仅有时间的推移、有子路等人活动场所的变换,而且具备了一定的情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情节、通过有关人物的言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观和政治观。

B.丈人语带讽刺的话语,说罢便“植其杖而芸”的行动,在倨傲的态度中,表现出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不理解;另一方面,他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又表现出他对孔子师徒风餐露宿周游列国的同情。

C.子路认为自己对隐者恭敬有礼,隐者便款待自己,并让儿子出来相见,这说明隐者没有废弃“长幼之节”;但他不出仕,放弃了臣子对君主应尽的责任,即君臣之义,这又是他所不能认可的。

D.在周游列国却得不到重用的背景下,孔子叫子路回去看丈人的举动,表现出他对像丈人一样过隐居生活的向往,对丈人人生态度的赞赏,而对丈人“不仕无义”、逃避现实的处世态度,却给予直截了当的批评。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曾被讥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明你对他的处世态度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D

2、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可以废弃呢?想要使自身清洁(而隐居不仕),却破坏了君臣之间重要的伦常关系。

3、孔子认为,君子出仕,是在践行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不应该弃天下而不顾,而应以一种伟大的救世精神,挺身而出,积极行道,承担起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这才是人臣应尽的职责。(意对即可)

答案解析:

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核心:

文言文阅读:“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标签导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