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3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题目内容: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3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①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②,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③以来,未复有能与④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注释】①五色:形容“石壁”色彩缤纷。 ②歇:消散。 ③康乐:指山水诗人谢灵运。 ④与:参与,引申为赞赏。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略无阙处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________ (3)沉鳞竞跃________ (4)夕日欲颓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1.(1)完全 (2)奔驰的快马(答“快马”亦对) (3)潜游在水中的鱼 (4)坠落,落下 2.(1)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或月亮。 (2)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3.《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答谢中书书》:猿鸣渲染了早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意对即可) 考点核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