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题目内容:文言文阅读。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刚。 ③洵(xún):确实。 ④浣:洗衣。 【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交错通达)悉如外人(全,都) B.其丈夫方担粪灌园(正,正在)自恨不如远甚也(遗憾) C.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货恶其弃于地也(低劣) D.故外户而不闭(所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 C.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 D.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1)甲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中概括旦子岗人情风俗的一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文表现了大同社会人们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丙】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1.C 2.D 3.(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3)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4.(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2)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3)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自己出力才算效劳。 5.三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考点核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