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1—6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题目内容: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1—6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著名诗人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加粗字词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下面加粗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___________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1.陶渊明。 2.(1)类(2)全,都 (3)邀请 3.A 4.(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2)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 -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5.热情好客; 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6.表达了作者对和平 ( 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考点核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