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赏析。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题目内容:阅读与赏析。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②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矣。”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③。母微笑曰:“病少差④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痊。选自《鸣机夜课读记》 注释: 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 ②辄(zhé):总是,就。 ③争药鼎沸:读书声琅琅,与药鼎煮沸声争响。 ④差(chài):同“瘥”,病愈。 1.解释下列加粗词。 ①暇更录唐、宋人诗_________________ ②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_________________ ③未尝寝_________________ ④尝问曰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与文中“教之为吟哦声”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A.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B.无案牍之劳形 C.唐人尚未盛为之 D.能以径寸之木 最佳答案:1.(1)空闲(闲暇、有空 )(2)生病(3)睡觉(4)曾经 2.从此母亲生病的时候,蒋士铨就拿了书在她床边读书,她的病就会好。 3.C 考点核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