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弘字休元,琅邪临沂人也。曾祖导,晋丞相。祖洽,中领军。父殉,司徒。弘少好学,以清悟题目内容:王弘字休元,琅邪临沂人也。曾祖导,晋丞相。祖洽,中领军。父殉,司徒。弘少好学,以清悟知名。弱冠为会稽王道子骠骑主簿。殉颇好积聚,财物布在人间,及薨,弘悉燔券书,一不收责,其余旧业,悉委诸弟。时内外多难,在丧者皆不得终其哀,唯弘征召一无所就。桓玄克建业,收道子付廷尉,臣吏莫敢瞻送,弘时尚居丧,独道侧拜辞,攀车涕泣,论者称焉。 宋国建,为尚书仆射掌选,领彭城太守。后迁江州刺史,省赋简役,百姓安之。永初元年,以佐命功,封华容县公。三年入朝,进号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帝因宴集曰:“我布衣,始望不至此。”傅亮之徒并撰辞,欲盛称功德。弘率尔对曰:“此所谓天命,求之不可得,推之不可去。”时称其简举。 弘博练政体,留心庶事,斟酌时宜,每存优允。及弟昙首亡,文帝嗟悼不已,见弘流涕戯欷,弘敛容而已。既而彭城王义康言于帝日:“昙首既为家宝,又为国器,弘情不称,何也?”帝曰:“贤者意不可度。”其见体谅如此。 弘既人望所宗,造次必存礼法。凡动止施为及书翰仪体,后人皆依放之,谓为王太保家法。虽历藩辅,而不营财利,薨,亡之后,家无余业。自领选及当朝总录,将加荣爵于人者,每先呵责谴辱之,然后施行;若美相盼接语欣欢者,必无所谐。人问其故,答曰:“王爵既加于人,又相抚劳,便成与主分功,此所谓奸以事君者也。若求者绝官叙之分,既无以为惠,又不微借颜色,即大成怨府,亦鄙薄所不任。”问者悦伏。 (选自《南史·王弘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不收责——责:责罚 B.悉委诸弟——委:交付 C.唯弘征召一无所就——就:就职 D.收道子付廷尉——收:逮捕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弘擅长政务的一组是①省赋简役,百姓安之 ②求之不可得,推之不可去 ③斟酌时宜,每存优允 ④造次必存礼法 ⑤薨亡之后,家无余业 ⑥将加荣爵于人者,每先呵责谴辱之,然后施行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弘的父亲王殉喜欢积聚财产,把许多钱财借贷给别人,父亲去世后,王弘把所有的债券全部烧毁,他也不营求财利,死后家中没有其他产业。 B.面对宋武帝说的“我是布衣百姓,最初的愿望并不想登上帝位”,傅亮等人撰写诗文想要极力赞颂武帝的功德,而王弘的回答被认为简要而周全。 C.王弘的弟弟王昙首去世,连宋文帝都痛惜不已,见到王弘后流涕戯欷,王弘却没有悲伤的样子,彭城王便在文帝面前告他的状,但文帝原谅了他。 D.王弘负责铨选,他对待给予封爵的人和不能得到官职的人态度截然不同,在他看来,对皇上要封爵的人如果自己再加以抚慰,那就是与君王争功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弘时尚居丧,独道侧拜辞,攀车涕泣,论者称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昙首既为家宝,又为国器,弘情不称,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1.A 2.C 3.C 4.(1)王弘当时还处在守丧期间,却独自一人在路旁跪拜送行,攀着囚车哭泣,议论这件事的人都称赞他这种做法。 (2)王昙首既是王家之宝,又是国家栋梁,王弘的表情和应有的心境并不相符,这是什么缘故呢? 答案解析: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核心:文言文阅读:“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