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龙井题名记秦观①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题目内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龙井题名记 秦观①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②。龙井③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④,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⑤,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⑥,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⑦,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①秦观:宋代著名词人。文中“辨才”“参寥”两位僧人都是他的朋友。 ②会稽:今浙江绍兴。 ③龙井:地名。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 ④普宁:与下文“寿圣院”都是寺名。 ⑤篮舆:竹轿。 ⑥霁:雨后放晴。⑦雷峰:与下文“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⑧惠因涧:山涧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以书邀余入山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出郭,日已夕_____________________ (3)濯足于惠因涧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谒辨才于朝音堂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第二段画线处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1.(1)书:信。 (2)比:等到。 (3)濯:洗、洗涤。 (4)谒:拜访。 2.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意思对即可。) 3.隐显的灯火、蓊郁的草木和悲鸣的急流所组成的夜景出奇优美、幽寂,让作者悦耳悦耳,内心沉静、澄明,故而情不自禁地发出“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意思对即可。) 考点核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