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20分)材料一: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题目内容: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和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二: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穏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材料三: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对于丞相问题的看法有何不同?为此各自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12分) (2)依据材料三,指出军机处的职能,它的设置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怎样的阶段性特征?(5分) (3)综合材料一、二、三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有怎样的发展趋势?(3分) 最佳答案:(1)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朝廷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而明太祖认为,设宰相有专权乱政的威胁,应取消宰相,集权于皇帝一身。唐太宗:实行三省六部制;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2)职能:军机处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跪受笔录、传达皇命) 阶段性特征:封建社会日趋没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3)相权日益削弱,君权逐步强化;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逐渐达到顶峰。 答案解析:略 考点核心:三省六部制概念: 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