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一行遵法 初一行①幼时家贫,邻有王姥,前后济之约题目内容:阅读下列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一行遵法初一行①幼时家贫,邻有王姥,前后济之约数十万,一行常思报之。至开元中,一行承玄宗敬遇,言无不可。未几,会王姥②儿犯杀人,狱未具③。姥诣一行求救,一行曰:“姥要金帛,当十倍酬也。君上执法,难以情求,如何?”王姥戟手④大骂曰:“何用识此僧!”一行从而谢之,终不顾。(选自《太平广记卷第九十二异僧六》) 【注释】①一行:唐代高僧,天文学家。 ②姥:对老年妇人的尊称。 ③狱未具:判决还没有下来。 ④戟手:用食指中指指点,形状如戟。 1.下面的解释出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请给划线的句子中的“谢”选择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认错;道歉;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②辞去官职;推辞。《后汉书·鲁恭传》:“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 ③拒绝。“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欧阳修) ④辞别;离开。郭璞《游仙》:“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 ⑤告;问。《陌上桑》:“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⑥感谢;酬谢。《汉书张列传》:“安世尝有所荐,其人来谢。” ⑦衰退;凋谢;死亡。李山甫《落花》:“落魄东风不借春,吹开吹谢两何因。” 2.解释下列画横线的词。 前后济之约数十万( ) 未几,会王姥儿犯杀人( ) 3.翻译下列句子。 君上执法,难以情求,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自古以来,“知恩图报”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文中的一行,受老妇人之恩惠,却没有报答,他的做法正确吗?试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列链接,结合上文的感受,说说你受到的启示。 【相关链接】北宋包拯在《家训》中说:“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贪污及其他非法所有)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祖坟)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刻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选自《包拯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1.① 2.接济、救济 赶上、适逢 3.皇上执法严明,难以向他求情。您看怎么办 4.示例:一行的做法是正确的。国法与私情中,他选择了国法,宁可做”。(意对即可) 5.示例:做人要讲原则,为官要公正廉明,不可以权谋私,不能循私枉法。(意思对即可) 考点核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