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表——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材料二、自甲午以后,诏题目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 材料二、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 ——两广总督陶模《图存四策折》(1901年) (1)根据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察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科举制的积极作用。(4分) (3)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观点提出的原因。(5分) 最佳答案:(1)内涵:(8分)“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2分) 变化: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2分) 由以官举士,权操于上到自由报考;(2分) 由注重品德和学问的整体素质到更注重知识才能(或考试成绩)(2分) (2)(8分)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2分) 扩大行政人员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行政效率提高;(2分) 促成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或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2分) 考试选官有利公平公正。(2分) (3)(4分)变法必从设学堂开始,设学堂必从废科举开始。(或废科举,设新式学堂)(1分)原因:科举制度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1分)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深重,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1分)培养新式人才的需要。(1分) 答案解析:略 考点核心:三省六部制概念: 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