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4834推广网站推广软文发布!

203801

主题

203803

软文

107

积分

用户组:超级会员

管理员

积分
107
私信

阅读并回答问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

 
楼主
0 |
发表于 2024-04-24 20:13:14
| |
| 所属栏目:学习方法
题目内容:

阅读并回答问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怡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或因寄所托/因:因为。

B.虽世殊事异/殊:不同。

C.临文嗟悼/临:面对。

D.录其所述/录:记下。

2.下列加粗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放浪形骸之外

B.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夫人之相与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3.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及其所之既倦。

②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④引以为流觞曲水。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4.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译文)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译文)原先高兴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译为)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5.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

B.本段段首,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怡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D.文章的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作结,有无穷逸趣。

最佳答案:

1.A

2.C

3.D

4.B

5.D

答案解析:

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核心:

文言文阅读:“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标签导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