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题目内容: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3)小大之狱() (4)公将鼓之() 2.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请结合课文谈谈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4.长勺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 ”之时,第二次是在“ ”之时。(用原文词语填空) 5.全文最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生动地刻画出曹刿的鲜明形象。请结合本文来做具体的分析。 6.有人说,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最佳答案:1.参与;通“遍”,遍及,普遍;案件;击鼓进军。 2.(1)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2)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3.原因: (1)齐国来侵犯。 (2)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4.“彼竭我盈”和“辙乱旗靡”。 5.对比(或反衬)。曹刿与其乡人的对比,可见曹刿胸怀祖国,勇担大任;曹刿与庄公在战前的论述的观点上的对比,可见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和深谋远虑;长勺之战中曹刿与庄公的表现的对比以及战后论战争取胜的原因,可见曹刿胸有成竹,沉着镇定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6.尽管庄公在政治上是无能、在军事上是无知的(根据本文而知),但鲁庄公能弗专衣食、以情治狱,说明他是一个廉洁公正的君主。其次,他能纾尊降贵,接见曹刿,跟曹刿共同探讨应战的条件;能从善如流,不刚愎自用,又能任人唯贤,不嫉贤妒才,愿意跟曹刿同车上阵,听从曹刿的意见,放手让曹刿代替自己指挥作战;还不耻下问,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从中学习战略战术,吸取教训。可见,鲁庄公还有“不鄙”的一面,这正是他跻身为“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要资本。 考点核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