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题目内容: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人成谓板①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②,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注】①板桥:姓郑,名燮,号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②匕箸:汤匙和筷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录毕,走送之 走:_________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_________ (3)或对客不听其语或: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有弗记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甲段文字中简要概括宋濂“卒获有所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乙段文字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你从宋濂或郑板桥的求学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1、(1)跑; (2)忧虑,担心; (3)有时 2、(1)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 (2)读书,有可以不去记忆的吗 3、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4、示例:板桥诵书 5、“略”。 (意思对即可,答案不唯一) 考点核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