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尝试观上古记,三王①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②无题目内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尝试观上古记,三王①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②无不安者,功大也。《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于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之不大也。此所以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谀,将众则疲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 今有人于此,修身会计则可耻,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若此而富者,非盗则无所取。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人之议多曰:“上用我,则国必无患。”然用己未必是也。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而莫若修身自贤。己,可制也;释其所制而夺乎其所不制,悖。则未用其治国治官,宜也。若夫内事亲,外交友,虽可达也,然事亲未孝,交友未笃,是所未达,恶能善之矣?故论人无以其所未达,而用其所已达。 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必反情③,然后受。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取材自《吕氏春秋·务本》,有改动) [注]①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 ②实:实利,包括地位、俸禄等。 ③反情:内省,省察自己。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赆:财物 B.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伐:功劳 C.交友未笃——笃:忠厚 D.恶能善之矣——善:认为好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 ②主虽过与,臣不徒取 B.①而其名无不辱者 ②此所以欲荣而愈辱 C.①皆患其家之不富也 ②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D.①以此厚望于主 ②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理解:(他们)都忧虑自身不能在国内显贵 B.修身会计则可耻理解:(认为)修养自身、合理地支配钱财是可耻的 C.然用己未必是也理解:但是任用自己的君王不一定会这样做 D.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理解:古代侍奉君主的人,一定先贡献才能,然后才担任官职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首段引《诗经》的话来说明“为公”与“顾私”的联系。 B.作者认为百官应替君王治理好百姓,方能获得显贵之位。 C.能侍奉父母、结交朋友的人,作者认为用其治国必无患。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了事君者应该有的姿态和品行。 5.文中最后一句说“忠臣之行,近知本矣”,意思是“忠臣行事,接近于懂得什么是根本”。这里所说的“根本”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请就其中一点,结合自己的积累谈谈对“知本”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1.B 2.B 3.C 4.C 5.第一问: ①为国家建功是个人获得荣华富贵的根本; ②修身自贤是治国治官、建功立业的根本。 第二问“略” 。 答案解析: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核心:文言文阅读:“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