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题目内容: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命之谓性/命:赋予。 B.喜怒哀乐之未发/发:发生。 C.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育:孕育。 D.小人而无忌惮也/惮:害怕。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B.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C.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D.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3.下列语句间的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B.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C.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D.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4.下列对原文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B.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C.孔子总结自己的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是:聪明的人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这种主张。 D.孔子认为,知道了管理人的方法,就知道了修身的方法;知道了修身的方法,就知道了治理天下国家的方法了。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1.B 2.B 3.D 4.D 5.(1)和,是天下普遍通行的行为准则。 (2)中庸是天下的至道(最高的道德标准)呀!可是人们已经很少能做到了,(这种情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3)知、仁、勇,这三种被儒家认为是通行于天下的美德。 答案解析: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核心:文言文阅读:“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