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题目内容: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何必曰“利”/必:必然。 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有以:有什么办法。 C.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弑:杀害。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遗:丢弃。 2.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远千里而来/曲肱而枕之 B.何以利吾身/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C.不为不多矣/乐亦在其中矣 D.为有意而后其君也/吾其还也 3.下列语句不能表现孟子“义利观”的一项是( ) 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B.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C.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D.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4.下列对原文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孟子拜见梁惠王时,梁惠王直言所谈之利,并不完全是一己私利,这从“利吾国”中可以看出。 B.孟子回答的“大王何必说‘利’?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及时抓住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之利。 C.正是因为梁惠王怀有谋利之心,孟子才说以“仁义”之大利,用来消除惠王所贪图的眼前之小利。 D.孟子认为,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父母,不会不顾念自己的君王,因此,“仁义”足以立国。 5.把文中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1.A 2.D 3.C 4.A 5.(1)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2)上上下下互相求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3)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取全部就不会满足。 答案解析: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核心:文言文阅读:“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