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题目内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选自《老子》)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几:接近。 B.夫唯不争,故无尤/尤:尤其。 C.强为之名曰大/强:勉强。 D.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弊:衰败。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B.夫唯不争,故无尤/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C.可以为天下母/清静为天下正 D.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能准确表现老子与世无争思想的一项是( ) ①上善若水 ②居善地,心善渊 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④天法道,道法自然 ⑤清静为天下正 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A.③⑤⑥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最高的境界就是身处下位,这样内心才能像水那样有容纳百川的深广与浩大,也才最接近“道”。 B.关于“道”是什么,老子认为,它先于天地而生,却不容易为之命名,它超越于一切万物之外,悄然自立。 C.老子认为,太圆满的看起来就好像不完满的,太过正直的,往往好像枉屈;真正的技巧看起来好像是迂拙。 D.关于“天之道”,老子用弯弓作比喻,太高太弯的时候,就把它调低,太低时就调高。这也是“人之道”的特点。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1.B 2.C 3.C 4.D 5.(1)无穷无尽的宇宙中,有四种东西是最主要,而人的价值占了其中之一。 (2)太过正直,往往好像枉屈;真正的技巧是不设不施,至妙无机,所以好像迂拙;真正的雄辩是实事求是,唯恐虚妄,所以好像口笨的样子。 (3)有谁能把多余的资源供施给不足的百姓呢?只有得道的人做得到! 答案解析: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核心:文言文阅读:“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