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4834推广网站推广软文发布!

203801

主题

203803

软文

107

积分

用户组:超级会员

管理员

积分
107
私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砚庄记戴名世  世之人以授徒卖文称之曰“笔耕”,曰“砚田

 
楼主
0 |
发表于 2024-04-24 17:50:31
| |
| 所属栏目:学习方法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砚庄记

戴名世世之人以授徒卖文称之曰“笔耕”,曰“砚田”。以笔代耕,以砚代田,于义无伤,而藉是以供俯仰,此贫穷之士不得已之所为也。

余家世耕田读书,故称饶裕。余始祖自婺源迁桐,至先王父凡十世,未有以授徒卖文为生者。明崇祯中遭贼乱,家破。久之,先王父募人垦荒田数百亩,聊足自给。先人兄弟三人,而先人所分受田宅仅十之二,食指甚多,不能给,于是始授徒他方,以糊其口,而匮空日益甚。先人既没,所遗债负若干,余次第偿之,丧葬之事,余独任其费,而所遗田宅及室中?之需尽归于吾弟。余脱身游,或教授生徒,或卖文制碑,东西奔走,何啻二三万里!所与士大夫交游颇多,然无度外之人为一悯其穷而援之者;而每岁所获存家中,尽为戚党奸人盗去。计自岁丁卯至壬午,凡十五六年,存与友人赵良治所者凡千金。是时吾县田直甚贵,而良治为余买南山冈田五十亩,并宅一区。田在腴瘠之间,岁收稻若干。屋多新筑,,颇宏敞,屋前后长松不可胜计。良治复代余名堂额曰“砚庄”,而余以岁壬午冬自江宁归居于此。家众凡十馀人,皆游手惰窳,不谙种植,岁所收稻,仅足供税粮及家人所食。而余遂不能常居砚庄,每岁不过二三阅月,即出游于外,奔走流离,而余已浸寻老矣。

余之归也,年已五十,尚无子,家之人遂有觊觎此土而欲攘而有之者。余自维潦倒一生,未曾凭藉先世尺寸,忧愁勤苦之馀,仅仅有此,皆得之笔耕,用以休息馀年,终吾世则已矣,遑惜其后哉!请姑待之。(选自《南山集》)

[注]①王父:祖父。

②食指:家中人口。

③窳:懒惰。

④浸寻:渐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藉是以供俯仰 藉:凭借

B.是时吾县田直甚贵 直:一直

C.不谙种植 谙:熟悉

D.余自维潦倒一生 维:思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叙述自己之“穷”的一组是( )

①明崇祯中遭贼乱,家破

②食指甚多,不能给

③或教授生徒,或卖文制碑

④无度外之人为一悯其穷而援之者

⑤岁所收稻,仅足供税粮及家人所食

⑥出游于外,奔走流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关爱弟弟,独自承担了父亲丧葬费用,还将父亲留给的田宅和家中所需都留给了弟弟。

B.砚庄屋多新筑,宽敞宏阔,苍松环绕檐前屋后。这些描写表现出作者高远的志向和高洁的志趣。

C.赵良治所题“砚庄”之名,既体现了庄主的文人身份,又暗示了田庄是主人靠“笔耕”的收入购建的。

D.文章叙事井然,感情真切,字里行间表露了一个贫穷之士不满现实而又无力抗争的忧忿之情。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贫穷之士不得已之所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之人遂有觊觎此土而欲攘而有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B

2.D

3.B

4.(1)这是贫穷的读书人不得已而做的事。

  (2)家族中就有人对。

答案解析:

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核心:

文言文阅读:“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标签导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