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幼颖悟,长负直气,读书史,识成题目内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幼颖悟,长负直气,读书史,识成败大体。大德四年,为工部主事。蔚州有刘帅者,豪夺民产,吏不敢决,省檄天璋往讯之,帅服,田竟归民。尚书省立,迁刑部郎中。适盗贼充斥,时议犯者并家属咸服青衣巾,以别民伍。天璋曰:“赭衣塞路,秦弊也,尚足法耶!”相悟而止。有告诸侯王谋不轨者,敕天璋讯正之,赏赉优渥。仁宗召天璋入见,时兴圣太后在座,帝指曰:“此不贪贿卜天璋也。”后被命治反狱,帝顾左右曰:“君璋,廉慎人也,必得其情。”天璋承命,狱赖不冤。皇庆初,天璋为归德知府,劭农兴学,复河渠,河患遂弭。改授饶州路总管。天璋既至,听民自实,事无苛扰,民大悦,版籍为清。时省臣董田事,妄作威福,郡县争赂之,觊免谴,饶独无有。省臣衔之,将中以危法,求其罪无所得。县以饥告,天璋即发廪赈之,僚佐持不可,天璋曰:“民饥如是,必俟得请而后赈,民且死矣。失申之责,吾独任之,不以累诸君也。”竟发藏以赈之,民赖全活。其临事无所顾虑若此。天历二年,蜀兵起,荆楚大震,复拜山南廉访使。人谓公老,必不行矣。天璋曰:“国步方艰,吾年八十,恒惧弗获死所耳,敢避难乎!”遂行。至则厉风纪,清吏治,州郡肃然。会诏三品官言时政得失,因列上二十事,凡万余言,目之曰《中兴济治策》,皆中时病。既归汴,以余禄施其族党,家无甔储,天璋处之,晏如也。至顺二年卒。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弊也,尚足法耶法:效法。 B.时省臣董田事,妄作威福董:监督管理。 C.省臣衔之,将中以危法中:裁决。 D.至则厉风纪,清吏治厉:严肃整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反映卜天璋有治事之才的一项是( ) ①省檄天璋往讯之,帅服 ②郡县争赂之,饶独无有 ③省臣衔之……求其罪无所得 ④君璋,廉慎人也,必得其情 ⑤恒惧弗获死所耳,敢避难乎 ⑥事无苛扰,民大悦,版籍为清 A.①④⑥ B.①②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卜天璋有胆有识,正直廉洁,从不畏惧豪强,能够秉公执法,所以在“吏不敢决”的情况下,省里派他前往审理刘帅案件。在审理谋反案件时,皇帝也放心地让他主持。 B.卜天璋勤政爱民,总是为百姓着想,所以当省臣索要贿赂时,他坚决不送,以免给百姓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以致省臣对他恨之入骨,想要寻他的罪过来治裁他。 C.卜天璋忠君爱国,以天下事为己任,他认为做官做宦,就应当为国分忧,为民着想,生有意义,死得其所。天历二年,他虽年已八十,依然迎难而上,为安定地方做出了重大贡献。 D.卜天璋治理地方,大致有如下特点:采取不扰民的政策,努力发展农业生产;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兴办学校,整顿社会风气;以民为本,十分注意从百姓角度考虑问题。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民饥如是,必俟得请而后赈,民且死矣。 答:_____________ (2)君璋,廉慎人也,必得其情。 答:_____________ (3)竟发藏以赈之,民赖全活。 答: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1.C 2.A 3.B 4. (1) 百姓像这样饥饿,如果等到请求被批准再行赈济,百姓就要饿死。(意对即可) (2)天璋是个清廉审慎的人,一定能审出实情。(意对即可) (3)最终打开仓库进行赈济,百姓依靠这个保全了生命。(意对即可) 答案解析: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核心:文言文阅读:“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