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4834推广网站推广软文发布!

203801

主题

203803

软文

107

积分

用户组:超级会员

管理员

积分
107
私信

阅读《酸化的海洋》,完成下面题目。(共8分)酸化的海洋①地球表面积的2/3被海洋

 
楼主
0 |
发表于 2024-04-24 15:32:59
| |
| 所属栏目:学习方法
题目内容:

阅读《酸化的海洋》,完成下面题目。(共8分)

酸化的海洋

①地球表面积的2/3被海洋覆盖,海洋对地球的影响要大于陆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大约有1/4被海洋吸收,这对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减缓气候变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被大量使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急剧上升,过量的二氧化碳打破了海洋自身的酸碱平衡,使海水逐渐变酸。

②我们知道,二氧化碳微溶于水,与海水结合会生成碳酸,改变表层海水的酸度。海洋科学家们认为,目前海洋酸化速度是过去3亿年来最快的。

③研究发现,距今5600万年前的“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是地球古代历史上海洋酸化程度最厉害的一次。在那次事件中,地球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一倍(其原因尚未完全搞清,有可能是火山爆发惹的祸),导致地球大气温度升高了6℃,造成了大量物种灭绝。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南极洲海底淤泥的成分,发现这次极热事件使海水的pH值最多有可能下降了0.45个单位。pH值是衡量酸度的单位,pH值越低,酸度就越大。

④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极热事件的时间持续了2万年。

⑤地球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00年里已经增加了30%。换句话说,目前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速度远大于5600万年前的极热事件。根据联合国的评估报告,自1751年工业化开始到1994年为止,海洋表层海水的pH值从8.25降到了8.14,下降了0.11个单位。如果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趋势继续下去的话,到本世纪末海水酸度还将再下降0.3-0.5个单位,那个时候海洋酸度的下降幅度就和当年的极热事件持平了。唯一不同的是,因为人类的参与,这次海洋的酸化只用了不到400年。

⑥酸性的海水带有腐蚀性,腐蚀海洋生物的身体。最新的实验表明,海水pH值的变化会危害某些海洋生物——特别是钙化藻类、贝类、甲壳类和珊瑚。当这些生物消失时,与它们息息相关的其他海洋生物也将面临巨大威胁,海洋生态系统将遭受毁灭性的破坏。5600万年前的极热事件中,就有5%至10%的海洋物种灭绝了。据估计,目前全球有5亿多人依靠捕鱼和水产养殖作为蛋白质摄入和经济收入的来源,他们将是海洋酸化的另一个受害者。

小题1:文章第②-⑥段,作者主要从海洋酸化的①和②两方面进行了说明。(每空限2字)(2分)

小题2:结合上下文内容,简要说明第④段不能删去的理由。(3分)

小题3: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小丑鱼实验说明了什么。(3分)

【材料】海洋中有一种身长一厘米左右的小丑鱼,它能监听捕食者声音,从而避开它们。研究小组把小丑鱼放入三个海水箱中,一个模拟当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为百万分之390,另外两个模拟2050年、2100年的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分别为百万分之600、百万分之900。实验中,一个水下扬声器播放捕食者声音的录音。在当前环境中,小丑鱼四分之三时间远离扬声器;在2050年海水中,小丑鱼近一半时间远离扬声器;在2100年海水中,小丑鱼对捕食者声音无动于衷。

最佳答案:

小题1:①速度②危害(影响)

(共2分。每空1分)

小题1:答案要点:如果删去这段文字,其一,就不清楚“极热事件”持续的时间;其二,不能和下面“因为人类参与,海洋酸化只用了不到400年”形成比较,从而说明目前海洋酸化速度是过去3亿年来最快的。

(共3分。“其一”1分,“其二”2分)

小题1:答案要点:

①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加剧海水的酸化程度

②海水的腐蚀性越强,对海洋生物身体的伤害越大。

③海洋生物的生存面临极大的威胁。

(共3分。每个要点1分)

答案解析:

小题1:研读文章第②-⑥段,了解文本内容,明确本选段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依次说明海洋酸化两方面特征即可。

小题1:第④段说明“极热事件”持续的时间,同时和下面“因为人类参与,海洋酸化只用了不到400年”形成比较,说明海洋酸化速度是过去3亿年来最快的。这样,与上下文衔接又照应。

小题1:对材料“小丑鱼实验”结果,结合说明短文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具体分析,得出的结论表述正确即可。

考点核心: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说明文是三大实用文体之一,它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明过程和事理的,使读者对这一事物或事理有所了解,给人以知识。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标签导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