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罗布泊之谜》(有删改),完成文后题目(8分)罗布泊之谜1972年7月,美题目内容:阅读《罗布泊之谜》(有删改),完成文后题目(8分) 罗布泊之谜 1972年7月,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地球资源卫星拍摄的罗布泊的照片上;罗布泊竟酷似人的一只耳朵,不但有耳轮、耳孔,甚至还有耳垂。对于这只地球之耳是如何形成的?有观点认为,这主要是50年代后期来自天山南坡的洪水冲击而成。洪水流进湖盆时,穿经沙漠,挟裹着大量泥沙,冲击、溶蚀着原来的干湖盆;并按水流前进方向,形成水下突出的环状条带。 正因为干涸湖床的微妙的地貌变化,影响了局部组成成分的变化,这就势必影响干涸湖床的光谱特征,从而形成"大耳朵"。但也有人对此持不同观点,科学家们众说纷纭,争论不已,也许对于罗布泊"大耳朵"的争论永远都不会结束。 为揭开罗布泊的真面目,古往今来,无数探险者舍生忘死深入其中,不乏悲壮的故事,更为罗布泊披上神秘诡异的面纱。有人称罗布泊地区是亚洲大陆上的一块"魔鬼三角区",古丝绸之路就从中穿过,古往今来很多孤魂野鬼在此游荡,枯骨到处皆是。东晋高僧法显西行取经路过此地时,曾写到"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者则死,无一全者……"。许多人竟渴死在距泉水不远的地方,不可思议的事时有发生。 1949年,从重庆飞往迪化(乌鲁木齐)的一架飞机,在鄯善县上空失踪。1958年却在罗布泊东部发现了它,机上人员全部死亡。令人不解的是,飞机本来是西北方向飞行,为什么突然改变航线飞向正南? 1950年,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名警卫员失踪,事隔30余年后,地质队竟在远离出事地点百余公里的罗布泊南岸红柳沟中发现了他的遗体。 1995年夏,米兰农场职工3人乘一辆北京吉普车去罗布泊探宝而失踪。后来的探险家在距楼兰l7公里处发现了其中2人的尸体,死因不明,另一人下落不明,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汽车完好,水、汽油都不缺。 罗布泊为何如此神秘诡异,至今科学家们还是百思不得其解。 最早到新疆考察的中外科学家们也曾对罗布泊的确切位置争论不休,最终问题没有解决,却引出了争论更加强烈的"罗布泊游移说"。此说是由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提出的,他认为罗布泊存在南北湖区,由于入湖河水带有大量泥沙,沉积后抬高了湖底,原来的湖水就自然向另一处更低的地方流去,又过许多年,抬高的湖底由于风蚀会再次降低,湖水再度回流,这个周期为1510年。 斯文·赫定这一学说,虽然曾得到了世界普遍认可,但对此质疑反对者也不在少数。近年来,我国科学家根据对罗布泊的科考结果,也对罗布泊游移说提出了质疑和否定。然而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使人们对罗布泊这个幽灵般的湖泊,更加感到扑朔迷离了。罗布泊,这个谜的世界,神秘的荒原,千百年来人们为你迷悯、思索、争论、甚至献身。 罗布泊,人们何时才能揭开你神秘的面纱。 小题1:通读全文,依次概括文中所介绍的罗布泊的三个谜。(6分,均不得超过4个字) (1) 之谜 (2) 之谜 (3) 之谜 小题2:文中多次提到科学家们围绕罗布泊之谜争论不休,这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启发?(2分) 最佳答案:小题1:(1)形状(大耳朵)(2)神秘诡异(3)地理位置(位置)(各2分) 小题1:不设统一答案。(2分) 答案解析:小题1:了解文本内容,明确本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依次说明本文说明对象特征即可。 小题1:学生能围绕学习要敢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勇于探索等回答即可。 考点核心: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说明文是三大实用文体之一,它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明过程和事理的,使读者对这一事物或事理有所了解,给人以知识。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