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4834推广网站推广软文发布!

203801

主题

203803

软文

107

积分

用户组:超级会员

管理员

积分
107
私信

阅读文章,按要求回答小题。10年后,我们能烧“冰”?陈斌沈俭一种名为“可燃冰”

 
楼主
0 |
发表于 2024-04-24 15:02:06
| |
| 所属栏目:学习方法
题目内容:

阅读文章,按要求回答小题。

10年后,我们能烧“冰”

陈斌 沈俭

一种名为“可燃冰”的新能源矿藏有望在10年之后解决我们的能源问题。昨日在沪举行的院士讲坛上,国家973深海项目首席科学家汪品先透露,在我国南海发现了储量巨大的“可燃冰”。目前国家已启动8.2亿元人民币的项目,造大型的勘探船,以便在南海深入寻找“可燃冰”资源。

据汪院士介绍,“可燃冰”是一种甲烷气体的水合物,大量存在于海底大陆坡上段500米~1000米处。其在海底接近冰点和近50个大气压的淤泥中,形成了冰雪般的固态。它外面看似冰,一点火却可以烧起来,原因是冰内含有大量的甲烷。如果把甲烷从冰中释放出来,体积将是水的160多倍。

汪院士表示,1立方米的“可燃冰”燃烧,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燃烧所产生的热值。据粗略估算,在地壳浅部,可燃冰储层中所含的有机碳总量,大约是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燃料含碳量的两倍。也就是说,“可燃冰”如能作为一种新能源,便能很大程度解决能源问题。

据透露,我国已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巨大的“可燃冰”带。但目前对于这座新能源的宝库,科学家还存在不少争议。许多科学家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倍~20倍。所以这种矿藏在遭到破坏后,会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

除此以外,由于“可燃冰”埋藏于海底的岩石中,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

但这样一种新能源并不会因此就远离我们。汪院士预计,大约用十年时间,人类有望解决好“可燃冰”的开采和清洁燃烧的技术问题,届时大量的“可燃冰”便能用于应付能源危机。(选自《东方早报》2005年7月)

小题1:结合全文,请给“可燃冰”下一个恰当的定义。(不能超过30字)(3分)

小题2:从全文看,开采利用可燃冰有哪些利和弊?(4分)

小题3: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句中 “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小题4:文中说:“对可燃冰的开采,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请你结合文中知识,大胆想像,设计一种科学的开采方案。(4分)

最佳答案:

小题1:“可燃冰”是一种海底大陆坡上的冰雪般固态甲烷气体的水合物。

小题1:利:燃冰储层中所含的有机碳总量,大约是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燃料含碳量的两倍;(1分)能很大程度解决能源问题。(1分)弊:会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1分)“可燃冰”埋藏于海底的岩石中,不易开采和运输。(1分)

小题1:作比较、列数字。(2分)不能去掉;“大约”表估算,去掉后就显得过于绝对化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小题1:方案中要结合可燃冰的特点进行设计,体现如何解决“甲烷气的大量散失”和“不易开采和运输”这些问题 。

答案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下定义“这种说明方法的运用能力。根据文章的第2段的内容来给“可燃冰”下定义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对“可燃冰”的描写来分析开采的利与弊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效果。一般方法为:说明方法 说明对象的特征。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设计的开采方案切实可行即可。

考点核心: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说明文是三大实用文体之一,它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明过程和事理的,使读者对这一事物或事理有所了解,给人以知识。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标签导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