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题目内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进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裹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荚,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襄子最怨智伯 怨:恨 B.襄子如厕,心动 动:感动 C.襄子必近幸子 幸:宠信 D.则虽死不恨 恨:遗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天下莫不称君之贤②顷之,烟炎张天 B.①士为知己者死②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 C.①襄子乃数豫让曰②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D.①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②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豫让“忠义”和襄子“宽宏”的一组是( ) A.①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②卒释去之 B.①我必为报仇而死②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C.①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②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 D.①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②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与韩、魏合谋灭掉智伯之后,三家分晋。赵襄子虽最痛恨智伯,但却有感于豫让对故主智伯的忠诚,把扮作受刑奴隶、试图为智伯报仇的豫让放走了。 B.由于未能实现替智伯报仇的意愿,豫让于是希望求得襄子的衣服砍上几刀。襄子很为豫让的义气所感动,于是就答应了他的要求。 C.豫让为了报答范氏和智伯的知遇之恩,决心刺杀襄子。他先是隐身厕中,再是漆身吞炭,后是伏身桥下,但三次行刺都以失败而告终。 D.豫让的朋友劝他去委身侍奉襄子,并借机刺杀襄子,被豫让拒绝了。豫让认为既然做了别人的臣子,就应该忠心事主。否则就是不忠,是让人羞愧的。 最佳答案:1.B 2.D 3.B 4.C 答案解析: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核心:文言文阅读:“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