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苏轼传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题目内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苏轼传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蛊、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孽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镜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二宫:指后官的太后及皇后。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市:购买 B.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坐:犯罪 C.以诗托讽讽:讽刺 D.以虞水之再至虞:戒备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品质的一组是()。 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②每因法以便民 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 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上书说,元宵节在皇宫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明晓其真正目的,应该撤回诏令。 B.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 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D.苏轼写诗关注百姓疾苦,被断章取义、诬陷而入狱,后被贬黄州,自号“东坡居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最佳答案:1.C 2.D 3.B 4.(1)但是老百姓却不可能家家户户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 (2)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答案解析: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核心:文言文阅读:“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