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4834推广网站推广软文发布!

203801

主题

203803

软文

107

积分

用户组:超级会员

管理员

积分
107
私信

酸碱食品与健康(8分)⑴如果测定人体的血液,就会发现它永远是中性偏一点碱。可是人

 
楼主
0 |
发表于 2024-04-24 13:00:36
| |
| 所属栏目:学习方法
题目内容:

酸碱食品与健康(8分)

⑴如果测定人体的血液,就会发现它永远是中性偏一点碱。可是人类每天吃的食品以酸味为多,碱味食品却几乎没有,为什么人体环境反而是偏碱的呢?

⑵柠檬等水果虽然有非常强的酸味,但是它们的酸味来自于柠檬酸。柠檬酸在人体内可以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其中的二氧化碳是酸性的,但它通过呼吸作用被送出体外,实际上并不会明显增加人体的酸度。同时,柠檬等水果富含钾、镁等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属于“成碱元素”,它们经人体代谢后,可以让身体偏向碱性。所以,酸味极强的柠檬实际上却是一种典型的“碱性食品”。

⑶如果分析肉类在人体内的代谢,就会发现它与柠檬的情况正好相反。肉类富含磷、硫等非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属于“成酸元素”,它们经人体代谢后形成酸根离子,从而让身体偏向酸性。所以,肉类都是“酸性食品”,尽管它们吃起来一点酸味也没有。

⑷总的来说,鱼、肉、蛋、海鲜、精米白面以及碳酸饮料都是酸性食品,而蔬菜、水果、海藻、薯类、豆类以及茶叶都属于碱性食品。

⑸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能力来维持自身的酸碱平衡。体液中的碳酸盐系统具有强大的缓冲能力,蛋白质等分子也有一定酸碱调节能力,肾可以调节离子的排出比例,肺也可以调节二氧化碳的呼出量。此外,人体还有一个巨大的碱性元素备用库——那便是骨骼。如果成酸元素过多,难以靠缓冲机制来调整,身体就会从骨骼中动用钙、镁等成碱元素来中和酸性元素,维持体液正常的酸碱度。

⑹然而,人体的调节机制虽然精密而有效,却总有一个能力的限度。如果成酸元素过多,超出了人体调节的能力限度,就容易引起人体生理上的酸碱平衡失调。

⑺常见的酸碱平衡失调问题是酸性食品摄取过多。长期如此,便会过多消耗骨骼中的钙库存,引起钙的加速流失,容易发生骨质疏松、龋齿和近视。如果长期处于酸碱食物失调的状况,形成“酸性体质”,还会使人类抵抗力降低,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小题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告诉了我们酸碱食品与健康有什么关系?(2分)

小题2:阅读文章⑵⑶段,给“碱性食品”或“酸性食品”下一个定义。(任选其一)(2分)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删去?为什么?(选一词作答即可)(2分)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能力来维持自身的酸碱平衡。体液中的碳酸盐系统具有强大的缓冲能力,蛋白质等分子也有一定酸碱调节能力。

小题4:材料∶“近年来,一些健康的饮食传统被抛弃:人们不喝茶水,而是改喝可乐;不吃薯类和豆类,却总是吃精米和白面;很少吃绿叶蔬菜,却吃很多的鱼肉海鲜。”结合文章,给现代人在饮食习惯方面提一些良好的建议。(注意说明理由)(2分)

最佳答案:

小题1:答:酸碱平衡失调易使人体形成酸性体质,抵抗力降低,发生多种疾病。

小题2:碱性食品是一种富含钾、镁等金属元素(或者“成碱元素,),它们经人体代谢后,可以让身体偏向碱性的食品。(2分)酸性食品是一种富含磷、硫等成酸元素。经人体代谢后形成酸根离子,从而让身体偏向酸性的食品。

小题3:不能。因为“正常” 二字排除了人体可能因外在因素维持酸碱的特殊情况。或“一定”说明蛋白质等分子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4:建议:

①少喝碳酸饮料,避免过多消耗钙库存,引发钙的加速流失。

②多吃杂粮、蔬菜、水果等,可避免成酸元素过多,而形成酸性体质。

答案解析:

小题1:

读完全文,理解全文的中心内容。概括性的语句可在几个地方找:标题、文中过渡句,文首或文尾。本文就在文尾总结处。

小题2:

试题分析:“下定义”,要注意点明说明对象的个体特征,说明其归属,不可与同类其它事物在归特点上有交叉,一般用“……是……”这样的句式表达。

小题3:

试题分析: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方面说明,说明加点词的限制作用,其对句子表达准确的特点,要用评价语“准确地说明”。

小题4:

试题分析:结合第一题的解答,抓住“酸碱食物失调”这个关键信息点,说明其带来的后果,据此提出建议。

考点核心: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说明文是三大实用文体之一,它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明过程和事理的,使读者对这一事物或事理有所了解,给人以知识。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标签导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