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日,“构建第三亚欧大陆桥专家论坛”在昆明开幕。会上,云南的专家学者题目内容:2007年11月1日,“构建第三亚欧大陆桥专家论坛”在昆明开幕。会上,云南的专家学者们提出了“第三亚欧大陆桥”构想:即以深圳港为起点,昆明为枢纽,经缅、印等21个国家,最终抵达欧洲的荷兰鹿特丹,全长约15000千米,横贯亚欧大陆的 “第三亚欧大陆桥”。此陆运通道将比经东南沿海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的行程要短3000千米左右;时间更是将缩短一半以上。 至此,亚欧大陆上将有三条横贯东西、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大陆桥”。 根据以上资料并读三条亚欧大陆桥示意图,完成以下问题:(11分) (1)第一亚欧大陆桥在欧洲自东向西穿越的大地形区有、、。(3分) (2)第二亚欧大陆桥沿线的自然带更替规律是,导致该规律形成的主导因素是。(2分) (3)第三亚欧大陆桥从昆明至缅甸段在建设过程中将遇到的主要困难是。(1分) (4)请简要评价第三亚欧大陆桥建设的优势区位因素。(3分) (5)第三亚欧大陆桥建成之后,将对我国特别是西南地区产生哪些有利影响?(2分) 最佳答案:(1)东欧平原波德平原西欧平原 (3分) (2)干湿度地域分异规律水分(2分) (3)地形、地质环境复杂(1分) (4)沿线自然条件较好;运输距离、时间短,效益高;连接的国家数量多;沿线地区资源丰富;沿线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3分) (5)增加面向印度洋、大西洋的出海通道;促进与东盟、欧佩克、欧盟等沿线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与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的联系。(2分) 答案解析:(1)本题需要熟知欧洲地形分布,第一亚欧大陆桥在欧洲自东向西穿越的大地形区有西欧平原、中欧平原、东欧平原。 (2)第二亚欧大陆桥东西向延伸,体现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变化,沿海降水丰富,内陆降水少,因水分不同,体现干湿度地域分异。 (3)昆明至缅甸,位于我国西南及东南亚地区,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多山地,且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 (4)联系铁路建设区位因素分析,从经济发展、资源、交通联系、地区间的联系分析;加强各国之间联系,客货量大,便于资源开采等。 (5)西南地区交通不便,对外联系少,制约经济发展,第三亚欧大陆桥建成之后,增加面向印度洋、大西洋的出海通道;促进与东盟、欧佩克、欧盟等沿线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与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的联系。 考点核心:从赤道向两级的地域分异:定义: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别称:纬度地带性。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重要因素:水分;成因总结:手地球形状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分布规律:延伸方向:纬线方向(东西方向);更替方向: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主要分布地区: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