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4834推广网站推广软文发布!

203801

主题

203803

软文

107

积分

用户组:超级会员

管理员

积分
107
私信

永不疲劳的奥秘①每个人都体味过疲劳的滋味,也都知道休息是消除疲劳的最佳方法。那么

 
楼主
0 |
发表于 2024-04-24 11:41:39
| |
| 所属栏目:学习方法
题目内容:

永不疲劳的奥秘

①每个人都体味过疲劳的滋味,也都知道休息是消除疲劳的最佳方法。那么,我们能永不疲劳吗

②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疲劳的产生是有物质基础的,这就是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释放二氧化碳、乳酸等“废物”。当然,人体依靠自身完整的生理机能,又在不断地把这些物质转化或输出体外。当人们劳动的时间过长或劳动强度过大时,代谢物质所产生的数量就会大大超过人的体能转化、输出的数量,以致在体内积累。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的数值时,机体就会产生疲劳的感觉,而且疲劳的程度与代谢物质积累的数量成正比。机体休息时,体内蓄积的代谢物质则被逐渐转化并输送出去,当代谢物质的蓄积量降至数值以下时,疲劳也就消失了。

③人体生理学家发现,人的心脏工作量大得惊人。以它每分钟平均收缩70次计算,一天便达10万次,其搏出的血量,足够装满一节油罐。然而心脏却永不疲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心脏在每次收缩做功之后,便立即处于“完全不应期”,挂出了“现在我休息,请勿打扰”的“牌子”。从心电图上可以看出,心脏工作与休息的时间为3:5,也就是说,在一天中,心脏只工作9小时,而休息的时间长达15小时,而且它是在疲劳之前就休息了。这就是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所在。

④当人们知道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之后,还做了很多有趣的实验,如美国贝德汉钢铁公司的科学管理工程师佛德瑞克• 泰勒博士发现,一个强壮的工人,如果让他一天连续搬生铁8小时,到下班时他已经筋疲力尽,搬运的生铁为12.5吨。后来,佛德瑞克•泰勒博士让这位工人每一小时中只干活26分钟,然后休息34分钟。结果他在8小时中搬运了生铁47吨,而且毫无疲劳感。试验证实了这样的观点:,就能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那么,

⑤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如:打字员可以在打印完一份文件后揉揉眼晴,伸伸手臂,远眺窗外;野外劳动者可以在作业空隙时喝杯茶水,或席地而坐休息;或尽量利用工间休息时做做操;或有计划地安排好一天的工作量,提前几分钟到岗,做好准备工作……

⑥合理饮食、科学休息、适度运动,让身心变得健康、充实与快乐。不疲劳的生活,是我们想要的生活,也是一种有品质的生活。生活真的很美好。

小题1:通读全文,在第④段的横线上,分别填写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写在原文上)。(4 分)

小题2:简要分析第③段运用列数字说明方法的作用。(3分)

小题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 分)

A.本文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B.人们劳动的时间过长或强度过大,细胞在新陈代谢中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乳酸等“废物”,在体内积累就会越多,当达到一定的数值,人体就会产生疲劳的感觉。

C.第④段,举泰勒博士的实验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休息比工作更重要。

D.第⑤段,“揉揉”“伸伸”“远眺”“席地而坐”等词语的运用,增添了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小题4:忙于复习,有的同学常常感到身心疲惫。结合原文内容,拟写一则“温馨小贴士”送给大家。(50字左右)(贴士:音译词,通常指提示、建议等。)(4分)

最佳答案:

小题1:在疲劳前休息如何做到在疲劳前休息呢

小题2:一是清楚、准确地说明了心脏工作量巨大,二是清楚、准确地说明了心脏永不疲劳的原因之一是它休息时间比工作时间长。

小题3:C

小题4:本题共4分,能根据要求写出合理的提示和建议得3分,语言亲切生动得1分。

答案解析:

小题1:

在做此题时,首先要知道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是在疲劳之前就休息了。所以证明的观点就应该是,在疲劳之前休息。启下的句子应该是:如何知道他的疲劳期呢。意思对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通过阅读可知划线句的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其作用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具体。结合两个句子具体分析作用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第④段,举泰勒博士的实验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充分的休息带来的效益更高。

小题4:

试题分析:能够结合“劳逸结合”“会学习,会休息”的观点,语言亲切生动。

考点核心: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说明文是三大实用文体之一,它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明过程和事理的,使读者对这一事物或事理有所了解,给人以知识。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标签导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