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4834推广网站推广软文发布!

203801

主题

203803

软文

107

积分

用户组:超级会员

管理员

积分
107
私信

黑匣子2014年3月8日凌晨,飞往北京的马航MH370航班起飞后与地面失去联系,

 
楼主
0 |
发表于 2024-04-24 11:40:38
| |
| 所属栏目:学习方法
题目内容:

黑匣子

2014年3月8日凌晨,飞往北京的马航MH370航班起飞后与地面失去联系,机上共有227名乘客,12名机组人员,其中154名中国人。3月24日22时,马来西亚总理宣布飞机坠毁于南印度洋。为解开马航MH370航班失踪之谜,目前共有8个国家的17艘舰船和19架飞机进入南印度洋的相关海域开展联合大搜索,全力搜寻“黑匣子”……每当飞机发生空难,广播、电视或报纸总是在报道中提“黑匣子”。那么,“黑匣子”到底是什么呢?

“黑匣子”是一个密封的金属盒,有普通鞋盒那么大。它里面装有两种飞行记录系统。其中一种是无线电话记录系统,可以把飞机驾驶舱内每个人的谈话和机场地面指挥及外界的通话全部接收下来,记录在“黑匣子”中的磁带上。飞机一起飞,无线电话记录器便开始不停地工作。由于磁带最大的录音量只有30分钟,录满30分钟,就会抹去旧的声音,再录下新的声音,因此磁带上总能保留飞机出事前最后30分钟驾驶舱内每个人的谈话和通话的信息。

“黑匣子”中另一个系统是数据记录系统。它可以记录飞机起飞后的飞行速度、方位、高度和航向,发动机工作参数,驾驶员动作反应时间等多种数据。它的记录时间为50分钟,以后就除掉旧的数据,再记录新的数据。

一旦飞机发生灾难,专家便可以根据“黑匣子”中记录的各种声音和数据来分析飞机失事的原因。因此,空难发生后,除了营救机上人员,寻找“黑匣子”也就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

早期“黑匣子”的外壳是黑色的,后来为了便于在各种复杂环境条件下寻找,它的外壳已不再是黑色,而是涂成了国际通用的荧光橘红色。它被安装在飞机尾部最安全的部位。“黑匣子”能承受很大的冲击力,能耐受1100℃的高温30分钟,在30米深的水下30天内匣子不渗水,能承受近2吨的静压力不变形。匣子里记录的多种信号和数据还不受外界无线电波干扰和磁力效应等方面的影响。有些“黑匣子”还装有用电池作能源的微型声波发射机,可连续发射一种超声波信号。由于有这么多特点,在飞机机毁人亡后,“黑匣子”往往是唯一的“幸存者”,即使“黑匣子”随飞机残骸散落在丛林、沙漠、海底、深谷等人迹罕至的地方,也能迅速被人发现寻获。

目前,“黑匣子“不仅使用在飞机上,许多国家的交通运输部门在高速火车和汽车上也安装了“黑匣子”。“黑匣子”的用途变得越来越广泛了。

小题1:第一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2:根据二、三、四段内容,解释什么是“黑匣子”。(4分)

小题3:文中第五段写道“‘黑匣子’往往是唯一的‘幸存者’”。句中“往往”一词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3分)

小题4:飞机失事后,“黑匣子”不易被破坏,又易于寻找的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述。(4分)

最佳答案:

小题1:(3分)写各国搜寻“黑匣子”以解开马航失踪之谜,引出说明对象“黑匣子”,激发读者兴趣。

小题2:(4分)黑匣子是一个安装在飞机上,用以记录飞机起飞后机上各种声音和数据,以便为失事飞机提供事故原因分析资料的金属盒子。

小题3:(3分)不能去掉。“往往”是常常的意思,表明机毁人亡之后,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有“黑匣子”幸存,不排除有其他情况,若去掉,过于绝对,与实际情况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4:(4分)①外壳涂成荧光橘红色②安装在飞机尾部最安全的部位③能承受很大的冲击力,④耐高温⑤较长时间内部不渗水⑥能承受强大的静压力不变形⑦记录的信号和数据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⑧有些地方连续发射超声波信号。(回答出4点即可)

答案解析:

小题1:

说明文以事例开头,其作用一般引出说明对象、增加文章生动性、激发阅读兴趣等方面来概括。

小题2:

试题分析:抓住这几段段首中心句,摘取关键词,压缩成一句话。注意语句的顺序,关键是要安排好“关键词”的顺序。

小题3:

试题分析:比较辨析有无此词语语意的变化,从而说明此词的作用,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个角度来概括,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

小题4:

试题分析:根据问题,寻找与之相关的文字段内容,从“形体”“材质”“发射信息方式”几个要点上摘出关键句子作答即可。

考点核心: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说明文是三大实用文体之一,它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明过程和事理的,使读者对这一事物或事理有所了解,给人以知识。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标签导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