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题目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者。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材料二 据元史记载,元代开始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省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和调动军队,并要定期觐见皇帝及述职。 材料三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材料四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在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部门官员的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材料二,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当时中央还采取了哪些监督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提到的大量奏章送达皇宫的原因是什么?明永乐帝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四段材料,简述我国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1)包括了皇帝和三省长官的意见。 (2)一是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二是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朱元璋废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明确宣布成为定制,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但也导致丛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明永乐帝设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由官位较低的官员担任。 (4)主要特点是:权利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 一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其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二是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 答案解析: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核心:三省六部制概念: 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