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乙】宗泽传(节选)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题目内容:【甲】《曹刿论战》(选自《左传》) 【乙】宗泽传(节选)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韦占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其直,置末甲。 调大名馆陶尉。吕惠卿帅廊延,檄泽与邑令视河埽,檄至,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惠卿闻之,曰:“可谓国尔忘家者。”适朝廷大开御河.时方隆冬,役夫僵仆于道,中使督之急。泽日浚河细事,乃上书其帅曰:“时方凝寒,徒苦民而功未易集。少需之,至初春,可不扰而办。”卒用其言上闻,从之。 靖康元年,中丞陈过庭等列荐,充和议使,泽曰:“是行不生还矣。”或问之。泽曰:“赦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上不遣,命知磁州。 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入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 (选自《宋史》)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 (2)何以战 以: (3)今日进退等死 等: 2.翻译文中画横线语句。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敌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 译文: 3.下列语句中表现曹刿指挥谋略的有(),表现宗泽热爱国家的有()。 (只填序号) ①公将战,曹刿请见 ②齐人三鼓。刿日:“可矣。” ③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④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 ⑤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 ⑥是行不生还矣 4.曹刿和宗泽亲临指挥,各自取得了战役的胜利。请分析这两次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何异同。 最佳答案:1.(1)间:参与; (2)以:凭借; (3)等:同样。 2.(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就消退了,第三次击鼓兵的士气就衰竭了。 (2)敌人能醒悟而退兵当然好,不这样的话怎么能屈服于金人而辱君王的使命呢? 3.②③ ④⑥ 4.相同点:指挥得当,以勇气获胜。不同点:曹刿抓住了有利的反击时机和追击时机;宗泽知己知彼,置之死地而后生。 考点核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