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题目内容:记承天寺夜游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游白水书付过 [宋]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②,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③,观山烧,壮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④中流,掬弄珠壁⑤。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⑥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①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②少北:稍向北。 ③倒(dào)行:顺来路往回去。 ④击汰( dāi):击水。汰,水波。 ⑤璧:平圆形的玉,这里用来比喻映在水中的月亮。 ⑥馀甘:即橄榄。 1.解释下面画线词语的含义。 (1)月色入户 (2)但少闲人 (3)浴于汤池 (4)顾影颓然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 (2)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译文: 3.甲文中描写月色皎洁的句子是 。 乙文中描写溪水清澈湍急的句子是。 4.甲乙两文都是作者在被贬的情况下寄情于景的作品。请你说说作者在两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相同点 最佳答案:1.(1)月色入户:门 (2)但少闲人: 只 (3)浴于汤池:在 (4)顾影颓然:回头看 2.(1)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2)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意思对即可)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4.甲乙两文都是作者在被贬的情况下寄情于景的作品。请你说说作者在两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相同点?作者的赏景的喜悦,身世的悲凉。 考点核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