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题目内容: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余固笑而不信也/固:未来 B.有大石当中流/当:处在 C.空中而多窍/窍:窟隆 D.汝识之乎/识:认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B.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C.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年且九十 D.因笑谓迈曰/因击沛公于坐 3.下列对夜游石钟山的描写方法及作用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把大石、栖鹘、水波的形态和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景,绘形绘色,写得十分出色。 B.文中用了“磔磔”“噌吰”“窾坎镗鞳”等贴切的拟声词,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些拟声词又都是联绵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C.作者写了两处水声,都写得比较舒缓,有徐察细勘之意,对两处鸟叫的描写也大致相同,都是先写其声,后写其名。 D.作者对儿子说的一段话,表明了他深信自己通过实践已找到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4.文中引用“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之人不余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1.D 2.B 3.C 4.为了进一步渲染声音之洪亮悦耳,以及命名之故,说明此山独以钟命名的真正原因。 5.(1)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嗽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的声音啊! (2)(我)慢慢地去察看发声的地方,原来山脚下都是石洞石缝,不知道它们的深浅,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激荡撞击便产生这样的声音。 (3)古代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答案解析: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核心:文言文阅读:“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