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垂拱元年,武则天下《求贤制题目内容:(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垂拱元年,武则天下《求贤制》:“其有文可以经邦国,武可以定边疆,蕴梁栋之宏才,堪将相之重任,无隔士庶,具以名闻!”同年五月,又“制内外九品以上及百姓,成令自举”。显庆四年,她和高宗“亲策试举人者,凡九百人”。“裁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有学者统计,从高宗委政于武后算起,至武后卒年为止,录取进士为1157人,此数为高祖进士的44.5倍、太宗选士的5.6倍。当时应试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场面之美轮美奂、试题之丰富多彩、入仕授勋之荣耀光彩,确为我国文化史上“最盛大之节目”。同时,把以前每次1~2科,增加到7~8科。 ——摘自《武则天的改制及其评价》 材料二“太后(武则天)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迭,因循日久,浸已成风。” ——[唐]沈既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科举制改革的特点。(9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科举制改革的作用。(6分) 最佳答案:(1)特点:唐代改革科举制强调贤能治国,唯才是举;多种途径方式选拔人才;录取人数和考试科目增加。(9分) (2)作用:扩大了入仕做官的途径;促进了文学教育发展;有利于发掘人才;提高了整个官吏集团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答案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其有文可以经邦国,武可以定边疆,蕴梁栋之宏才,堪将相之重任,无隔士庶,具以名闻!”“应试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场面之美轮美奂、试题之丰富多彩、入仕授勋之荣耀光彩”“把以前每次1~2科,增加到7~8科。”中可以概括归纳出唐代科举制改革的特点。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两段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科举制扩大了入仕做官的途径;促进了文学教育发展;有利于发掘人才;提高了整个官吏集团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考点核心:三省六部制概念: 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