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在京师建立太学……学成考试题目内容:(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在京师建立太学……学成考试合格,课授予官职……但是,如果不为地方所举,仍不能做官。 ——邹玉峰《新解“新格局”一一隋唐政治格局中的“古韵”与“新意”》 材料二魏初创九品中正制,起初尚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后)重家世、轻才学之歪风渐盛。 ——摘编自李木洲《科举制兴起的深层逻辑》 材料三隋文帝由于政治需要,按照国家统一要求,不分身份地位从社会中考评人才,开科举士。唐代,科举得以定制。宋代科举制基本沿袭唐代,进一步做出改革完善,为实现“取士不问家世’’的这一原则在选拔人才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摘编自杨晔《科举制度评析》 (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的选官途径。(2分) (2)与材料一、二相比,分析材料三中的选官制度的新变化及其政治影响。(8分) 最佳答案:(1)考试;地方举荐(察举)。(2分) (2)变化:重才学,不分身份地位;重考试,科举成定制。(4分。每方面2分。若答“重才学、轻家世”给2分,“取士不问家世”给1分;“科举制”给2分) 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扩大了统治基础(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提高了官员素质;促进了社会公平公正。(4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每点2分,最高不超过4分) 答案解析:(1)依据材料“课授予官职……但是,如果不为地方所举,仍不能做官。”说明当时要当官首先要有地方的举荐,再考试合格后才行,而汉武帝时推行的选官制度即为察举制,即由地方自下而上的举荐,所以答案应为察举制。 (2)材料二所阐述的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材料三为科举制,第一问也就可以理解为指出科举制和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区别,可以得出重才学,不分身份地位;重考试,科举成定制;第二问结合所学科举制的影响即可。 考点核心:三省六部制概念: 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