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1—24题“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题目内容: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1—24题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①鼓瑟希 ( ) ②舍瑟而作( )③为国以礼 ( ) ④其言不让( )⑤唯求则非邦也与 ( )⑥安见方六七十… ( ) 22.翻译文中划线语句(注意添加必要的关联词以疏通语气) ①异乎三子者之撰:。 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③唯赤则非邦也与?:。 23.孔子为何要“与点” 答:。 24.孔子对冉求、公西赤是怎么评价的 答:。 最佳答案:21.①鼓(弹奏) ②作 (站起) ③以(用) ④让(谦让) ⑤唯( 难道) ⑥安( 怎么,哪里) 22.①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 ②孔子不由得长叹一声道:“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③难道公西赤所说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 23.因为曾皙之志虽不在为政,但其描述的暮春同乐图,正是孔子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是“为国以礼”的结果对此孔子非常感慨,当即表示赞同。 24.认为他们太过谦让,并且看问题不够深刻、全面,委婉地批评他们看不到自己所选择的理想与治国大事的内在联系。 答案解析:21、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意义及用法的掌握,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 22、考查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要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运用的文言句式、必要时注意添加关联词以疏通语气。 参考译文: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嘛!” 曾点说:“在那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小朋友,到沂河里接受春水洗礼,登舞雩台享受春风扑面,再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看法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嘛而已呀!”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了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了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了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能来做卿大夫呢?” 考点核心:文言文阅读:“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