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题目内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下列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有趣 B.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 C.攒蹙累积,莫得遁隐攒蹙:聚集收拢 D.故为之文以志志:记小题2:下列关于“而”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则施施而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穷山之高而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攀援而登,箕踞而遨人非生而知之者小题3:下列句子中出现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日与其徒上高山顺流而东也 B.望西山,始指异之舞幽壑之潜蛟 C.自远而至圣人之所以为圣 D.入深林,穷回溪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小题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先写游览众山,是以众山作铺垫,突出下文写西山的怪特和游玩的独得之乐。 B.本文是唐朝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被贬至永州时写的一篇山水游记,为“永州八记”的尾篇。 C.作者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是因为西山之游第一次给作者带来心灵的启迪,能让作者感到超脱旷达,忘却了自我,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 D.文章中“怪特”的西山与作者高傲的志趣相互映照,象征了柳完元特立不屈的人格。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每句3分,共9分)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最佳答案: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B 小题5:1)我自认为这个州里所有的不同于常态的山水,我全都享有过了,却从不知西山的奇异独特。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向上吃尘土,往下喝地下泉水,因为心思专一。 (3)寄托蜉蝣般短暂的生命于天地间,渺小地像大海中的一粒谷。 答案解析:小题1:“趣”通“趋” 小题2:A连词,表修饰;B 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C 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D 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 小题3:A 日:名词作状语/东:名词作动词;B 异:意动/舞:使动;C 远:形容词作名词/第二个“圣”形容词作名词;D穷:形容词作动词 /水:名词作动词 小题4:《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首篇 小题5:略 考点核心:文言文阅读:“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