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题目内容: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论语·先进》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哂之哂:微笑。 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足:使……富足 C.因之以饥馑因:趁着 D.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或:有人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②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B.①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②为国以礼 C.①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①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②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小题3:对下列各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与点也② 唯求则非邦也与 ③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④鸟兽不可与同群 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⑥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A.①③④⑥相同, ②⑤不同。 B.③④⑥相同, ①②⑤都不同。 C.③④⑤相同,②⑥相同,①与其它不同。 D.③④⑤⑥相同,①②不同。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皙描绘了一幅和谐宁静万民同乐的太平盛世景象,也是一个国家德政达到极致的体现,这正好符合孔子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B.此篇结构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子路性急直率,有点粗疏鲁莽;冉有、公西华谦虚谨慎,平易谦和;曾晰则显得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 C.这段文字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出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 D.弟子们谈到自己的人生理想时,孔子表示了不同的态度:对曾皙表示非常赞同,甚至欣赏;对子路表示肯定,用微微一笑含蓄地表达对弟子的满意;对冉有、公西华没有表示可否。 最佳答案: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D 答案解析:小题1:因:继,接着 小题2:A: ①或者 ②至于 B、以:用 C、①放下②停止 D、①做②作为 小题3:③④⑥中“与”都是连词,和,同,跟 ①动词,赞许②句末语气词,通“欤”⑤动词,读yù,参与,参加。 小题4:孔子对子路微微一笑,委婉地表达自己的一丝不满情绪。 考点核心:文言文阅读:“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