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分)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题目内容:(28分) 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宰相赵普回答:“此非他故,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4分) (2)材料二中赵普认为唐末以来,“帝王易姓,战争不息”的原因是什么?(4分)根据赵普的对策,你能概括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吗?(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4分)元朝实行行省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最佳答案:(1)程序:中书省草拟皇帝关于兴建此项工程的报告,门下省审议,尚书省将审议通过的兴建计划提交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 (2)主要原因,节镇太重,君弱臣强。措施:军事上:杯酒释兵权,抽调地方精壮充实禁军;行政上:派文臣担任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控制地方财政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3)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握决策权,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领导六部,行使宰相职权。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答案解析:第(1)问,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由此分析归纳答案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可以结合材料中“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来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以结合已学知识,从军事、行政、财政等方面归纳即可。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握决策权,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元朝中书省 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 考点核心:三省六部制概念: 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