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4834推广网站推广软文发布!

203801

主题

203803

软文

107

积分

用户组:超级会员

管理员

积分
107
私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钱神论[西晋]鲁褒  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

 
楼主
0 |
发表于 2024-04-18 12:18:17
| |
| 所属栏目:学习方法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钱神论

[西晋]鲁褒

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折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启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岂是之谓乎

钱之为言泉也,百姓日用,其源不匮。无远不住,无幽不至。京邑衣冠,疲劳讲肄,厌闻清谈,对之睡寐,见我家兄,莫不惊视。钱之所佑,吉无不利。何必读书,然后富贵。昔吕公欣悦于空版汉祖克之于赢二文君解布裳而被锦绣相如乘高盖而解犊鼻官尊名显皆钱所致。空版至虚,而况有实。赢二虽少,以致亲密。由此论之,谓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仇非钱不解,令问非钱不发。洛中朱衣,当途之士,爱我家兄,皆无已已,执我之手,抱我终始。不计优劣,不论年纪,宾客辐辏,门常如市。谚曰:“钱无耳,可暗使。”岂虚也哉?又曰:“有钱可使鬼。”而况于人乎?子夏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吾以死生无命,富贵在钱。何以明之?钱能转祸为福,因败为成,危者得安,死者得生。性命长短,相禄贵贱,皆在乎钱,天何与焉?天有所短,钱有所长。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钱不如天;达穷开塞,赈贫济乏,天不如钱。若臧武仲之智,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可以为成人矣。今之成人者何必然?唯孔方而已!

凡今之人,惟钱而已。故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仕无中人,不如归田。虽有中人而无家兄,不异无翼而欲飞,无足而欲行。

(本文选自《魏晋南北朝抒情散文赏析》,原出处《晋书·隐逸传》,有增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市井便易,不患耗折——便,(价格)便宜。

B.文之以礼乐,可以为成人矣——文,修饰。

C.哿矣富人,哀此茕独——哿,快乐。

D.宾客辐辏,门常如市——辐辏:像车轮的辐聚集。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而”字,与“而况于人乎”的“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排金门而入紫闼

B.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C.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3.文中加粗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昔吕公欣/悦于空版/汉祖克之于赢/二文君解布裳/而被锦绣/相如乘高盖/而解犊鼻/官尊名显皆钱所致。

B.昔吕公欣悦于空版/汉祖克之于赢/二文君解布裳而被锦绣/相如乘高盖而解犊鼻/官尊名显/皆钱所致。

C.昔吕公欣/悦于空版/汉祖克之于赢二/文君解布裳/而被锦绣/相如乘高盖/而解犊鼻/官尊名显皆钱所致。

D.昔吕公欣悦于空版/汉祖克之于赢二/文君解布裳而被锦绣/相如乘高盖而解犊鼻/官尊名显/皆钱所致。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有中人而无家兄,不异无翼而欲飞,无足而欲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顾恺之认为,好的艺术作品应使人“迁想妙得”。所谓“迁想”,即由此及彼的联想,“妙得”即经过揣摩后所获得的心得体会。请简要谈谈本篇带给你的“迁想妙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A

2.C

3.D

4.(1)那些作君长的富足且有闲钱,那些作臣仆的贫困且钱财不够用。

  (2)所以,和人争辩、打官司,没有钱就不能获胜;失意不得进仕的人,没有钱就不会被提拔。

  (3)即使有朝中公卿大臣(“中人”译为“从中提携帮助的人”视为正确),却没有孔方兄,那么和没有翅膀却想要飞翔,没有脚却想要行走没有什么不同。

5.选文首段,侧重说“钱”的形象和意义。中间段,由表及里,从纵深处加以分析,且对世人追逐金钱的丑态作了形象描绘,而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矛头又直指权门势要,甚至最高封建统治者。尾段,卒章显志,“凡”突出普遍性,最后三句更是点睛之笔,不仅亮出全篇的旨意,并且将作者的愤懑之情倾泻而出。这样,作者把人们习以为常、天天都能见到的现象放在一起进行艺术加工,赋予了它新的内容,既从中抒发了强烈的愤懑之情,又使人读后震惊,进而在思索中“迁想妙得”。(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解析:

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核心:

文言文阅读:“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标签导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