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藉甚。薛公蕙校越①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题目内容: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藉甚。薛公蕙校越①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②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③,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④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⑤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⑥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节选自袁宏道《徐文长传》) 【注】①校越:主持越地的考试。 ②永陵:是明世宗朱厚熜的陵墓,宋元明人都用陵名来称呼已故的皇帝。 ③曲糵:指酒。 ④体格:体裁格调。 ⑤韩、曾:韩愈和曾巩。 ⑥骚坛:文坛。 小题1:给文中画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3分) 断句:文 长 每 见 则 葛 衣 乌 巾 纵 谈 天 下 事 胡 公 大 喜。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屡试辄蹶()(2)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 (3)公以是益奇之()(4)虽其体格时有卑者()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句子: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 翻译: 小题4: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蕙主持越地考试时发现了徐渭,并认为他是当时国家杰出的人才,但是此后徐渭屡次应试却均未能考中。 B.徐文长有才能谋略,好出奇计,谈论军事常常能抓住要害。 C.徐渭身体虚弱,但由于他曾游历齐、鲁、燕、赵各地,见识广博,胸有豪情,因此诗作中流露出王者气概。 D.徐渭诗文成就突出,应是有用之才,却不为当世所重用,作者很是同情和感叹。 最佳答案:小题1: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小题1:(1)失败(2)通“嘱”,嘱托(3)对……感到奇怪(4)虽然 小题1:当时所谓文坛主要的领袖人物,文长都贬叱他们,把他们当奴婢看待。 小题1:C 答案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一般坚持结构与意思原则即可。(评分标准:本题共3分,一处1分)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第二段的内容来解释C项错误的原因即可。 考点核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