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题目内容: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值孙恩②贼出吴郡,袁府君③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④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 ①铛(chēng):一种平底锅。焦饭:锅巴。 ②孙恩:字灵秀。 ③袁府君:即袁山松。时为吴郡太守,被孙恩军队杀害。 ④未展:来不及。 ⑤沪渎:水名。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4分) ①值孙恩贼出吴郡 ②母好食铛底焦饭 ③恒装一囊④逃走山泽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其中一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2分) A.归以遗母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以丛草为林 D.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小题3:翻译句子。(2分) ①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1分) ②遗独以焦饭得活。(1分) 小题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最佳答案:小题1:①适逢、正赶上②吃③经常④跑 小题1:B 小题1:①每次煮饭,就把锅巴收集在口袋里,回家时把(它)送给母亲。 ②唯独陈遗因为有锅巴得以活了下来。 小题1:围绕孝道谈,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解析:小题1:“值”是多义词,另的一义“价值”,“食”也是多义词,有“食物”“吃”“饲养”的意义。“走”是古今异义词,古义中是“跑”,很少有“行走”的意思。 点评:本题不难,易于辨识。初中学生阅读文言文,好以现代词义直接替代古文词义,望字生义,不了解古文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现象。虽然老师不一定讲“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这些概念,但老师讲到或自己在课文注释中看到的古文字词,就要识记,注意一个词几个意思的区别和一些字词古今意义的不同,要举一反三。 小题1:试题分析:“意义”指的是字词的意思,古文中有的字词意义有变化,这种变化就叫“用法”。B句中“以”是“认为”的意思,其它三项都是“把”的意思。 点评:本题不难,认真理解句子的意思便可得出答案。古文一词多义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课堂上,教师都会重点讲到,学习时要注意识记。阅读古文时,要自觉得关注一词多义,学一知三,要善于把一个字词不同的意义做一归纳比较,加深印象。做此类选择题,可用排除法,把有相同字词意义的选项先行排除,减小判断的难度。 小题1:试题分析:第一句中“以”字后省略了“之”,代“焦饭”,翻译时要补充出来。“遗”读wèi,意为“送”。两句中的两个“遗”意思是不同的,两个“以”的意思也是不同的,第一句中“以”意为“把”,第二句中“以”意为“因”。 点评:本题不难,难解字词不多,句意易性。翻译文言句子,要了解句中每个字词的意思,注意从字词义到句中义的转变。要翻译准确,重要的字词不可遗漏。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要根据语境判断。译句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要求简单明白,如答案中所示,围绕文章的中心“孝道”谈谈什么是“孝道”或如何尽孝道或宣传“孝道”对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点评:本题是主观题,并不难,短文内容清楚,意义明确。“告诉我们道理”与“给我们什么启发”“谈谈你的感想”都是相似的问题,首先要据文而谈,抓住所读文章的中心意思,如本文的“孝道”,但不拘泥文章,要有主观的认识,即所谈道理上有要拓展。只不过,本题要求简单,只要谈故事所反映的道理即可,如果要求是“谈谈感想”,那就要多联系实际来谈。 考点核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