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共10分)【甲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题目内容:文言文阅读(共10分) 【甲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段】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池非不深也池: ②又何间焉间: 小题2:下列语句中的“之”,与“七里之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1分) A.寡助之至 B.天下顺之 C.肉食者谋之 D.小大之狱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翻译: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翻译: 小题4: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 从甲段看,孟子认为“人和”达到极致,君主就能拥有“①”(用原文回答)的有利局面;就乙段看,曹刿认为君主只有做到“②”(用原文回答),才算得上尽忠职守,战争才有胜算。综合甲乙两段,我们能够得出如下结论:治国者必须③(用自己的话回答)才能得天下。 最佳答案:小题1:(2分) ①池:护城河(1分)②间:参与(1分) 小题2: D(1分) 小题3:(4分) ①震慑天下,不依靠武力的强大。(2分) ②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2分) 小题4:(3分) ①“天下顺之”;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得民心(或:施仁政,取信于民,意思对即可) 评分说明:每空1分,共3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答案解析:小题1: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本题中“池”“间”都为古今异义字词,要注意辨析。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小题2: 试题分析:先判断例句中“之”的意思,再判断各选项中“之”的意思。D句中“之”与例句相同,都是“的”的意思。 小题3: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威”“兵革”“利”“惠”“ 徧”“从”,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小题4: 试题分析:阅读文段,结合所学所记,找到与问题相关的文句,根据题目的要求概括要点。 考点核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