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寓言故事《鹦鹉灭火》,完成下面各题。(14分)有鹦鹉飞集①他山,山中禽兽皆题目内容:阅读寓言故事《鹦鹉灭火》,完成下面各题。(14 分) 有鹦鹉飞集①他山,山中禽兽皆相②爱。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兽依依不舍。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③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天神嘉④其义,即为之灭火。 【注】①集:栖息。 ②相:副词,表动作的对象偏指一方,可译为“它”或“他”,文中指代鹦鹉。 ③侨居:寄居,寄住。 ④嘉:赞许,夸奖。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 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② 鹦鹉遥见 ③ 遂入水沾羽④ 然吾尝侨居是山 小题2: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 A.至之市(《郑人买履》) B.方为秋田之害(《以虫治虫》) C.鞭数十,驱之别院(《幼时记趣》) D.久之,目似瞑(《狼》)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虽知 区 区 水 滴 不 能 救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皆相爱。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小题5:结合鹦鹉勇敢沾羽灭火的举动,谈谈你对“义”的理解。(2分) 最佳答案:参考译文:一只鹦鹉飞到一座山上栖息,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爱护)它。鹦鹉想,在这里虽然感到很快乐,但不是我长久居留的地方,于是便飞走了。禽兽们都舍不得它离开。过了好几个月,山中突然发生火灾。鹦鹉远远地看到了,心里非常着急,便钻进水中,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天神见此,说道:“你虽然有一番好意,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一点点的水滴不能够把火浇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我不忍心看着山林毁于大火啊!”天神听了赞扬鹦鹉的大义,随即把山上的大火灭了。 小题1:①离开② 远远地 ③ 于是,就④ 这(座)(4分) 小题2:B(2分) 小题3:虽/知/区 区 水 滴 不 能 救(2分) 小题4:(1)一只鹦鹉飞到一座山上栖息,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爱护)它。(2分)(2)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没有(或“也不如”“也比不上”)船行得快呀。(2分) 小题5:鹦鹉飞到山上,受到善待。山林失火,它心怀感激,勇敢沾羽灭火。告诉我们:“义”就是懂得感恩,知恩图报;“义”就是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显示一片诚心。(2分,答到要点即可) 答案解析:小题1: 此题重在平时的积累和灵活运用。所选词语均是古今意义差别大的词语,同时,这些词语都在课内出现过,解答时结合语境分析理解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然非吾久居之地”的“之”是助词,“的”的意思,A项中,“之”动词,到;C项中,“之”是代词;D项中,“之”是语气助词。 小题3:虽/知/区 区 水 滴 不 能 救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语感,解答时,重在多读,达到熟练地程度。“虽”是关联词,“知”是谓语,后面的内容是知道的对象,可以停顿。 小题4: 试题分析:句子的翻译要做到直译为主,意义为辅,语句要通顺。第一句要抓住关键词“集”“皆”“相爱”等词语,第二句要抓住关键词“虽”“奔”“疾”“以”等。 小题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再熟悉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主要抓住鹦鹉对天神的回答“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来回答,注意语言表述的条理性,叙述的简洁性。 考点核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