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10分)《周党传》周党字伯况,太原广武人也。题目内容: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下面各题。(10 分) 《周党传》 周党字伯况,太原广武人也。家产千金。少孤,为宗人所养,而遇之不以理,及长,又不还其财。党诣乡县讼,主乃归之。既而散与宗族,悉免遣奴婢,遂至长安游学。初,乡佐尝众中辱党,党久怀之。后读《春秋》,闻复仇之义,便辍讲而还,与乡佐相闻,期克斗日。既交刃,而党为乡佐所伤,困顿。乡佐服其义,舆归养之,数日方苏,既悟而去。自此敕身修志,州里称其高。 及王莽窃位,托疾杜门。自后贼暴从横,残灭郡县,唯至广武,过城不入。建武中,征为议郎,以病去职,遂将妻子居黾池。复被征,不得已,乃着短布单衣,穀皮绡头,待见尚书。及光武引见,党伏而不谒,自陈愿守所志,帝乃许焉。 博士范升奏毁党,诏曰:“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其赐帛四十匹。”党遂隐居黾池,著书上下篇而终。邑人贤而祠之。 节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七十三》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党诣乡县讼( )②既悟而去( ) ③帝乃许焉( )④邑人贤而祠之( ) 小题2:下列各句中的“之”与“闻复仇之义”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B.乃记之而去 C.乡佐服其义,舆归养之 D.楚王闻之,谓左右日小题3:对下列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乡佐曾经当众侮辱过周党,周党很长一段时间都对他怀恨在心。 B.周党最初选择隐居避世,是因为他不满王莽篡权。 C.光武帝即位以后曾多次征召周党,他没有因为时局改变而积极入仕,而是委婉地拒绝了朝廷的聘用,坚持独善其身,光武帝对此非常不满。 D.周党品德高尚,得到人们的景仰。王莽篡位期间,社会动荡,常有匪盗屠城的血案发生,可对广武城却能网开一面,居然过城而不入。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2分) 乡佐服其义,舆归养之,数日方苏,既悟而去。 最佳答案:小题1:①到……去②离开 ③许可、允许、答应 ④以……为贤,认为……贤能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2分)乡佐佩服他的信义,用车把他送回去养伤,几天后才醒来。 答案解析:小题1: 此题重在平时的积累和灵活运用。所选词语均是古今意义差别大的词语,同时,这些词语都在课内出现过,解答时结合语境分析理解即可,注意第④小题是意动用法。 小题2: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之”是助词,“的”的意思。B项中,“之”是代词;C项中,“之”是代词,指周党;D项中,“之”也是代词,代这件事。 小题3: 试题分析:C项中,“光武帝对此非常不满”表述有误,从文章中“帝乃许焉”“亦各有志焉。其赐帛四十匹”可以看出。 小题4: 试题分析:句子的翻译要做到直译为主,意义为辅,语句要通顺。翻译这句话,要抓住关键词语服、舆、数、方等。 考点核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