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共15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问题(共10分)十年春,齐师伐我题目内容:古诗文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问题(共10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令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每个1分) (1)牺牲玉帛。帛 (2)小信未孚。孚 小题2:结合文意翻译以下两个句子(2分)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2)既克,公问其故。 小题3:曹刿认为作战要靠,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2分) 小题4:用一个成语概括下边一句话的意思。类似这个故事的成语还有哪些?(1分)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成语:。还有_(至少写一个)。 小题5:以上两个语段能给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3分) 最佳答案:小题1:(1)丝织品 (2)为人所信服(每个1分 共2分) 小题2:(1)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与齐军作战。 (2)打了胜仗之后,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每个1分 共2分) 小题3:(每个1分 共2分)勇气惧有伏焉 小题4:(各0.5分,共1分)事半功倍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小题5:(3分)做事要把握时机,才能事半功倍 答案解析:小题1: 解释重要词语,重在平时积累,同时也要结合语境具体释义,多是课文中出现的。 小题2: 试题分析: (1)句中“乘” 表示乘车的意思;“于”是“在”意,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翻译要注意。 (2)“克”译为战胜;“故”:原因。注意句子的通达。抓得分点。 小题3: 试题分析:“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可知答案。 小题4: 试题分析:理解文段的意思,归纳总结和平时的积累相结合。如坐山观虎斗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的词语。 小题5: 试题分析:战争要把握战机才能取胜,打虎瞅准时机才能大丰收。 考点核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